这里的道理在于:本体是一个存在者。
心灵哲学是先秦哲学的重要课题,它虽然有其形成的过程,但是却贯穿于各派学说,特别是儒家和道家学说之中,并成为各自学说的核心内容。[11]《潜夫论·明忠》引《中庸》。
以心为本,以行为末,这实际上是一种本体论的心灵哲学。四百年的强大帝国创造了人类文化的辉煌成就,而由先秦所开创的人文主义精神却并未得到发展,汉帝国本身也由逐渐腐败而走向崩溃。小人之理也,先近其末,故功废而仇多。这种人文主义化的倾向,其实际效果如何,由于问题复杂,暂且不论。这显然是把培养道德、提高境界放在首要地位。
他们警告当时的统治者,肆无忌惮的掠夺和腐化,已经把他们自己推向死亡之路。正因为如此,务本之道在于用乎己,而不是用乎人。在孔子的境界说中,并没有独立而纯粹的美学境界,如同没有独立的认识境界与道德境界一样。
观水之盈科而进,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,享受到一种快乐。礼后者后于什么?子夏和孔子都没有说,但这种层层递进的解释方式,却很难说明孔子的审美境界。不过,我们仍可以从审美角度讨论这个问题。人有哀、乐、喜、怒、敬、爱之情,本出于人心,是心理的情感需要。
只要道德情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实现,就自然而然会产生快乐的体验,这不仅是人性的自我实现,而且是一种最完美的自我体验,不仅具有道德价值,而且具有美学价值。乐则生矣,生则恶可已也,恶为已,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也。
诚作为最高范畴,具有本体论意义,是主体与客体、人与自然合一的最高体认,也是一种体验。礼乐是治心的重要工具,由心知而得,但所治之心是喜怒哀乐之心,是情而不是性。性之好恶喜怒哀乐,谓之情。孔子虽然重视知识的学习,如多识花草鸟兽之名之类,但他的理想是实现德美合一的心灵境界。
孔子却从这里得出绘事后素的结论,意思是必须先有素白的本质,然后才能着色绘画。[17] 人的性分是受之于天的,不因外部条件而改变,大行不能使之加多,穷居不能使之减少,这才是审美体验的内在根据。在荀子看来,礼和乐有不同的社会功能,礼是解决尊卑贵贱之分的,乐则是解决上下四方之合的。中和之性是内在的,不是外在的,它在礼乐的作用、启发之下,便能油然而生,同时便能产生一种美感体验,这种体验就是真正的乐。
[28] 所谓雅颂之乐,就是通过音乐形式(荀子提出了音乐语言的问题,即所谓文)体现这种人道的,要使这种礼乐之道转化为内在的情感体验,必须经过心的认知过程,使心合于道。这说明,在儒家美学思想的发展中,不断吸收了道家与佛家的思想。
徐子曰:‘仲尼亟称于水,曰水哉,水哉。后来有所谓二十四孝图,充满了乐融融的景象,但是也包含着很大的牺牲和代价。
乐而至于三月不知肉味,可见其乐之何如也。但孔子所说的乐,既不是感性的愉悦,也不是纯粹的形式,或所谓有意味的形式,而是合审美与道德、形式与内容而为一的整体境界及其体验。这一点在孔子那里虽然仅仅是发端,但是其深远影响决不能忽视。[25] 这样一来,他就把乐从主体自身的情感体验归结为音乐美学的接受与感化问题,通过音乐陶冶人的性情,满足人的需要,使本来的自然情感获得社会内容,变成社会文化的承载者,这就是所谓善心。荀子认为,乐作为心理的情感感受和体验,出于人的情感需要,是人情之所必不免也。这同他的化性起伪说是完全一致的。
澜是波澜,是流水所表现出的形式。他提出义利之辩,主张以义为贵,以仁为乐,这似乎会阻碍人们对物质利益、感性需要的追求,但是,如果给予合理的解释,仍有其永久性价值。
儒家孟子虽然也很重视社会教育,但由于他的先验道德人性论,因而把人的美感体验归结为主体自身的自我体验,强调主体自身的自我充实及其发扬光大。吾与点也之乐,尽管具有美学意义,但它仍不是纯美学的,它同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[11]这种人间关怀是不能分开的。
无论如何,美和善是不能分开的,也就是说,审美体验必须以道德评价为基础,美的追求必须与善的目的相一致。心也者,道之工宰也[29],故心不可以不知道[30]。
因此,乐之所以生,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。孔子之所以未能提出独立的美学境界,除了强烈的人间关怀之外,原因还在于,他以追求整体境界为目的,而不是仅仅以实现美的境界为目的。只有经过心知的作用,才能返回到自己的本性,实现与自然的和谐一致,也只有这时,才有真正的乐。不美,则何以能乐?只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罢了。
由此得到的直接启示是,人应当如同流水一样有源有本,成为充实而有光辉之人,从中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乐趣。这同荀子以道为外在的社会规范,通过得道而后乐的思想,显然是不同的。
只有体验到乐,才是知的完成,才能够受用。君子之志于道也,不成章不达。
对之有兴趣爱好,不如从中体验到真正的快乐。一切都完成了,最后就是心中之乐,这是人生最大的受用,也是最后的目的。
但乐的境界也有超伦理超道德的一面。他虽然没有说出天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,但它和感物而动的情欲是相对而言的,就是说,天理之性具有道德理性特征,而情欲则是与外物发生接触以后出现的情感活动,这种好恶之情虽然也是心理的,但它是由知引起的,而知是不能离开对象的。其中以父母俱存,兄弟无故为一乐。情然而心为之择,谓之虑:心虑而能为之动,谓之伪。
这与窃负而逃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。当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感于物而动,即表现出来的时候,是变化无常的,这是由于外物所诱而致,并不是人性所决定的,这里人性是无能为力的,因此,必须以礼乐治之。
有人把中国美学与文学理论的来源仅仅归之于道家,其实这是不公正的。它的全部美学理论,就是以此为最高原则的。
这种内在而充实的美的体验一旦发生,就不可遏止,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,这就是所谓高峰体验。另方面强调社会伦理教化的作用,主张化性起伪。